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长,被刑拘-伯乐网络传媒

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长,被刑拘

北大医药的动荡仍在持续。

10月30日,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总裁徐晰人被刑事拘留,正在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暂时无法正常履职。

就业绩而言,北大医药在国内众多药企中并不突出,外界给予的关注,或多或少同“北大”的光环有关。

徐晰人入主的时间也并不长,其于去年12月才通过资本运作成为北大医药实际控制人,距今尚不满一年。

其入主后,北大医药先后经历了董事会换血、管理层洗牌、重要客户服务合同到期、离退休人员围堵公司等风波。

如今这则公告,更像是长期混乱后一声无奈的叹息。

北大医药董事长、总裁徐晰人被刑拘 图/视觉中国

风波不断

故事起于去年年末。

2024年12月,徐晰人通过新优势国际商业管理(杭州)合伙企业,以1元的象征价格收购西南合成医药集团100%股权,同时支付3300万元,受让了约23.92亿元的关联债权,从而间接成为北大医药实际控制人,持股22.22%。

这一交易曾被投资者质疑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毕竟若按当时公司总市值计算,其所获得的股权价值约8.7亿元。

北京立方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胡俊律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种“1元收购”交易模式在法律层面上,实质是权益与义务、风险与收益的打包转让,本身并非必然违法。然而,倘若西南合成医药集团本身价值较高,徐晰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压低价格进行收购,并承接高额债权,进而损害其他债权人或国家税收利益,那么极有可能被认定为违法。此外,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权交易应严格遵循信息披露规则,若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误导性陈述等情况,可能会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与调查。

在入主北大医药前,徐晰人并不为外界熟知。公开信息显示,徐晰人是浙江台州人,生于1979年,历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浦西支行浙江业务部主任,2006年成立新优势产业集团,现任新优势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取得控制权后,徐晰人迅速对北大医药的管理层进行了改组。2025年1月起,多名原董事、监事离职;4月,徐晰人出任董事长;7月,他又兼任总裁,完成了对公司的全面接管。

管理层的变动刚告一段落,又传出了更大的风波。6月30日晚间,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近百名离退休人员持续冲击、围堵公司经营办公场所,声讨历史遗留的住房和待遇问题。

事实上,公司对于徐晰人被刑事拘留并非毫无预期。此前10月24日晚间,北大医药曾发布公告授权公司董事陈岳忠代为行使董事长职责,授权公司常务副总裁余孟川代为行使总裁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在官宣徐晰人被刑事拘留的公告中,北大医药强调,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董事会运作正常,财务及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正常。

然而资本市场似乎并不这么认为。10月30日,北大医药股价大跌6.97%,以5.74元/股收盘。

前世今生

北大医药的前身可追溯至1965年成立的西南合成制药厂。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它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化学合成药物生产、研制和出口基地。1993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

但随后企业经营状况日益下滑,1999—2000年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交易从2001年起被实施特别处理,简称变更为“ST合成”。

2003年,北大方正收购西南合成股权,成为其实际控制者。此后,公司依托北大医学品牌资源拓展医药业务,财务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收购一年内便实现扭亏为盈,成功“摘帽”。2013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北大医药”。

业内认为,并入北大方正,是该公司的关键转折点。一来可以获得“北大”品牌加持,靠其影响力和资源背书在市场上吸纳科研合作与人才;二来有了稳定客户,比如北大国际医院;此外,其间公司还吸收了方正集团旗下的大新药业和北医医药,剥离了低效的原料药资产,完成了涵盖制剂、医药流通两大板块的核心业务布局。

2022年,随着中国平安参与方正集团重整,北大医药的实控人变更为中国平安,公司发展就此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在此期间,北大医药的盈利能力获得显著提升。财报显示,2023—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0.44亿元大增211.10%至1.38亿元。不过这并非因为收入增长,更多源自成本控制和运营优化。相反,在这两年里,北大医药营业收入从21.94亿元下滑到20.60亿元,降幅为6.10%。

不过“平安时期”持续了没多久,就进入了开头说的“新优势”时期。

短板暴露

实控人的持续易主,让北大医药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

一直以来,北大医药的业绩严重依赖药品流通业务,而这项业务又高度依赖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2022年至2024年,北医医药(北大医药全资子公司、主营医药流通业务)从北大国际医院的实际交易金额分别为8.14亿元、9.86亿元、11.23亿元,占北大医药总营收的比重从39%一路飙升到了50%以上。毫无疑问,这种单一的客户依赖结构带来了潜在的经营风险。

果不其然,进入徐晰人的“新优势”时期后,这种好日子结束了。

据报道,在入主北大医药时,徐晰人还签下了切割条款。据当时的公告,“新优势国际及合成集团应促使合成集团下属企业在合理时间完成公司名称变更手续,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不得含有字号‘北大’‘北大医药’‘北医’或类似字号”。

今年5月,随着与北大国际医院的合作到期,这一稳定收入即将迎来断流。

8月,北大医药发布公告,表示自2025年6月以来主营业务已基本中止,与国际医院的业务合作事项进入交接收尾阶段。由于北医医药截至目前始终未能寻找到同类型业务,因此可能面临主营业务全面中止、人员分流、企业转型的风险。

10月30日晚间,北大医药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31亿元,同比下降19.76%;实现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4.31%。

具体到第三季度,北大医药的表现则是营收利润双降:营收约为2.74亿元,同比下降47.95%;归母净利润约为3568.67万元,同比下降18.04%。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另一支柱,以仿制药生产为主的工业制造业务也在持续承压。

北大医药现有仿制药产品多已纳入集采,如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奥硝唑注射液等。近两年,受集采影响,其药品制造业务毛利率不断下滑。今年上半年,这一数据为52.09%,比上年同期减少了8.28%。

面对严峻的局面,公司管理层已经采取了一些自救的手段。

2024年,北大医药的研发投入4013.35万元,同比增长12.22%。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183.35万元,同比再增长了28.26%。

今年8月8日,北大医药公告,公司拟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工业园区的生产制造中心为基础,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被外界解读为转型的举措之一。

只不过,研发投入离不开收入作支撑。然而在大客户流失、仿制药利润空间下滑、收入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如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考验北大医药。

记者:石若萧

编辑:余源

责任编辑:胡淑丽_MN7479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