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秸秆,“身价”过亿了
正值秋收时节,广袤田野在奉献了丰收的喜悦后,也留下了一片片金黄的秸秆。这些曾经让农民犯愁、让环境承压的农业废弃物,如今却蕴藏着惊人的价值——它的身价,正以“亿”为单位被重新衡量。
一把精准的“分子剪刀”
10月25日,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秸美”)的“创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秆木质纤维素三组分分离技术”(以下简称“三组分分离技术”)亮相,成为全场焦点。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三组分分离技术”在展会亮相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各类粮食作物产生的可收集的废弃秸秆达7.37亿吨。推进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发掘秸秆的资源价值,可以促进秸秆变废为宝,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并配套多项具体措施推动这一政策落地。
但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如还田、发电、压板等,始终难以突破经济效益低、工业污染重、能耗高的瓶颈。仅以玉米秸秆为例,中国农科院研究显示,其还田质量低、离田利用效益差,农民处理积极性不高。
为了从根本上打破秸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传统做法的困境,中农秸美自主开发“三组分分离”技术。
木质纤维素是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核心组分,其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在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效分离。据中农秸美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臧立华介绍,“三组分分离”技术如同为秸秆配备了一把精准的“分子手术刀”,可以将水稻、小麦、玉米等9种主要农作物和植物的秸秆废物完全分解,100%转化为纸浆纤维、莱赛尔纤维和可溶解黄腐酸等高价值工业产品,成功实现零废弃、低耗能、高值化利用。
![]()
中农秸美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臧立华
“三组分分离”技术的创新建立在三大创新的深度融合之上。据臧立华介绍,其核心是酶制剂技术,通过“分子手术刀”式的生物催化,实现绿色高效的高活性复合酶精准解构秸秆,使得生产能耗降低70%、水耗减少80%;在此基础上,AI赋能的装备系统如同为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基于实时数据与智能算法,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稳定运行与故障预警;而工艺流程的智慧再造则依托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与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完成从数据采集到参数优化的闭环控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误差,实现全流程的精准化、透明化管理。这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构筑了一套兼具绿色、智能与高效特性的秸秆高值化利用解决方案。
![]()
“三组分分离”技术将秸秆转化为纸浆纤维
今年3月,这项技术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被认为“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被誉为“生物质精炼的中国方案”。
鉴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评价道:“中农秸美立足国家重大发展需求,通过‘酶-装备-工艺’全链条创新,为生物质精炼提供了标杆范式。尤其将合成生物技术深度融入农业领域,既破解了‘卡脖子’的原料依赖问题,又培育出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具有双重价值。”
从“负担”到“富矿”
技术的突破,唯有通过产业化才能释放价值。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艾格农业发布的《2024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投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农业生物科技赛道最为热门,项目数量与交易金额均居榜首。其中,合成生物学项目功不可没,共有14个项目获得17笔融资。这表明,合成生物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资本的青睐。
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认为,合成生物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当下正处于合成生物技术引领农业革命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各方应当把握机会,引领农业新生态的历史性跨越。
中农秸美所代表的,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其打造的“生物基纤维+黄腐酸”双核心产品体系,不仅解决了秸秆低效利用的难题,更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以生物基纤维为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纸品消费国,纸浆需求持续增长。根据中国造纸协会发布的《中国造纸工业2024年度报告》,2024年,全国纸浆消耗总量12415万吨,同期国产纸浆量为9454万吨,供需缺口巨大。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全球双碳目标的引领,以及消费升级等有利因素的带动下,纸浆模塑制品在食品、医疗等领域的需求迅猛增长,未来替代空间广阔。
同时,酶解液制成的黄腐酸有机肥,可替代市场上的矿源与生化黄腐酸,为退化土壤修复、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绿色解决方案。
![]()
酶解液制成的黄腐酸有机肥
据中农秸美测算,12万吨原料标准化酶催化降解秸秆智能化工厂,预计年产生物基纤维产品约8.5万吨、黄腐酸产品约3万吨,预期利润可观。
市场对这一模式的认可已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得到印证。加拿大莫里森集团、安徽中创蓝图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华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蓬勃实业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与中农秸美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该技术正式完成从“0到1”的突破,迈入“从1到N”的规模化复制新阶段。
与此同时,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河南省夏邑县人民政府也分别与中农秸美签约,中农秸美全球首个农业秸秆循环利用示范产业园,将于近期落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展望未来,中农秸美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在全国建设几十个酶解产业基地,年处理秸秆近千万吨,并面向中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秸秆资源富集地区,输出“技术+装备+标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中国智慧在全球落地生根。
![]()
中农秸美工厂内,生产生物酶的发酵罐
从被废弃的“负担”到驱动绿色发展的“富矿”,秸秆命运的转折,生动诠释了新质生产力对传统农业的深刻重塑。这场源于田野的技术革命,不仅让每一株秸秆物尽其用,更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中,写下创新答卷。
作者:马萌
编辑:王潇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