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棵树,成为无数人“远方的牵挂”-伯乐网络传媒

当一棵树,成为无数人“远方的牵挂”

站在沙丘之上眺望,脚下是流动的黄沙,远方是成片的梭梭林。风起时,沙粒轻扬,梭梭树的枝桠微微颤动。惟有亲眼所见,才明白为何这片远方,能成为无数人心头的牵挂。

今年7月,随着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最后一片草方格铺设完成,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实现全面合龙,筑成了一条长达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

沙漠从黄变绿,由绿生金。“锁边”的下一步,会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中国新闻周刊《“碳”索行动派》邀请节目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媒体人、主持人李思思,再次来到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

听见远方的声音

潘多云的人生是从48岁重启的。此前大半生,他离开从小长大的沙漠,去过北京、上海、新疆,辗转多地谋生。“开过餐厅、做过生意、跑过大车、挖过煤,但没有一个成功的”,他笑着说。

直到他回到阿拉善盟的吉兰泰镇,才终于被这片熟悉的土地接纳。潘多云重拾种树的老本行,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形容自己“终于打了翻身仗”,不止是收入增加,也有了落地生根的安全感。

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潘多云

潘多云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梭梭树的人。2015年,他当选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十年来带领村民种下25万亩梭梭树,并嫁接了2万亩肉苁蓉,实现每年每人增收2-3万元。梭梭树从记忆里的“固沙卫士”真正变成了村民的“致富树”。

在阿拉善盟,种树不光具有生态价值,也是一件有经济效益的事情。当地农牧民在梭梭、白刺等沙生植物林下,嫁接肉苁蓉、锁阳等作物,形成了造树固林、沙地生金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梭梭树下嫁接的肉苁蓉

截至2024年底,阿拉善盟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51.3万亩,锁阳面积52.1万亩,肉苁蓉产量10050余吨,锁阳产量5900余吨,产值达20亿元以上。

然而丰收并不总意味着喜悦。以往新鲜肉苁蓉的价格可以卖到上百元一斤,今年却只能卖到十元一斤,“牧民最担心的是以后肉苁蓉卖不出去,只能用来喂羊和骆驼了”,潘多云说。

面对市场行情的波动,专家的声音显得尤为可贵。常纪文深耕环境保护制度与生态治理研究数十年,他不只是书斋里的学者,也是风沙中的行者,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常年与一线农牧民、企业打交道的经历,让他懂得种树人的期盼和忧虑。

站在十年期的梭梭树旁,常纪文对潘多云说,不能把种植梭梭树的唯一希望寄托在肉苁蓉上,必须想办法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形式。他建议,针对肉苁蓉产业,可以发展旅游,让当地老百姓带领游客体验挖肉苁蓉;医药企业也能参与进来,以锁阳、肉苁蓉等沙漠寄生植物为原料,加强深加工研究,挖掘潜在的药用价值,延长产业链。

常纪文将目光投向更远处,“种梭梭树的另一层价值常常被忽视,那就是碳汇的交易”。正如《“碳”索行动派》所关注的“生态碳汇”实践,荒漠化的土地通过自然修复力实现碳的吸收和储存,发展碳汇交易不仅能致富,还能为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与潘多云交流

远方不只有专家,还有更多热心公益,愿意为沙漠化治理贡献力量的人和企业。

在阿拉善的星空下,合生缦品牌的“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如同一首写给大地的诗。这个源自合生创展集团的品牌,从未将建筑视为冰冷的容器,而是将其看作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正如梭梭树的根系在沙地深处相互连接,合生缦品牌也在城市与荒漠之间,编织着看不见的情感纽带。

所有的宏大,都是由微小的坚持叠合而成。2024年,合生缦品牌首次启动“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用务实的态度投入荒漠化治理,与业主共同探访未来之林1号林种下的4万棵梭梭树。今年3月,在未来之林2号林,又有4万棵梭梭树扎根。截至目前,两片梭梭林已实现固沙面积至少80万平方米。

合生缦品牌未来之林计划2号林

数字背后还有更为动人的故事,每位合生缦品牌业主都能收到“认养一棵树”的证书,他们认养的不只是一棵树,还是与远方的一份约定。

来探访的合生缦品牌业主表示,虽然以前去过很多地方,但因为这棵树,让她对阿拉善有了一丝微妙的牵挂,也对这里有了更多的关注。即使住在北京,也能感受到两方天地的彼此相连,生态治理好了,城市生活的环境和气候都会有明显改善。

在合生缦品牌的理解中,“优质生活”不仅是舒适的居所,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每年秋天,当业主穿越千里来到阿拉善,亲手为梭梭树浇水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沙漠的土壤,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觉醒。真正的美好生活,始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终于日常生活中保护自然的切实行动。

从“治沙”到“致富”

种树成林终会听见回响,它吸引游子归来共建家乡,滋养出更美的自然生态,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潘多云的个人奋斗史是阿拉善一代人从“逃离沙漠”到“回归沙漠、治理沙漠”的缩影。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荒漠才能蔚然成林,据统计,阿拉善左旗天然梭梭林已达350万亩,人工种植的梭梭林突破303.6万亩。

当生态环境变好,归来的不只有游子,还有熟悉的“老朋友”。有牧民惊喜地发现,在人工种植的梭梭林不远处能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羊。秋雨落下,大雁在天空排成“人”字形,一幅生态百景图正在徐徐铺开。

望着眼前这片多彩的土地,李思思不禁轻声感叹:阿拉善在蒙古语里本是“五彩斑斓之地”,以前人们提起阿拉善总会想到黄沙的颜色,如今却在梭梭林的装点下呈现黄绿相间、青黄过渡、青绿晕染的丰富色彩,拥有了油画的层次感。

媒体人、主持人李思思

治沙成果初显,下一步是要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阿拉善盟坚持产业带动,多方参与,大力发展生态沙产业、沙漠旅游业、风光新能源等特色产业,推动实现从“治沙”到“致富”的转变。

在常纪文看来,远方的人既牵挂这个地方防沙治沙、改善生态,同时也牵挂老百姓发财致富和乡村振兴,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筹起来。基层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不仅是参与公益林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平台优势,将产品卖给广大消费者,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实现良性的循环。

合生缦品牌的未来之林,是一个向未来抛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它象征着这片土地不再只有一种注定的命运,而是拥有向更丰饶、更葱郁未来演变的无限可能。

在决定做未来之林项目之初,合生缦品牌已经对其发展有了构想。目前阿拉善的肉苁蓉产品已经在社区线上商城缦缦APP上线,明年春天未来之林的梭梭树还能嫁接肉苁蓉。除了链接更多业主的资源,合生缦品牌还计划与艺术家合作,结合品牌属性开发梭梭树等沙漠植物相关的特色文创。

种下未来之林,是合生缦品牌将“人类与自然共生”理念,从自有产品延伸到广袤社会的体现。合生科技经营集团副总裁、合生旗舰集团助理总裁李雨桐曾表示,合生缦品牌在北上广开发的项目均注重自然资源的融合,“我们不是一味地占有,而是以与环境共生、与地球同呼吸的原则,看待未来的生存环境。”

合生缦品牌业主参与“阿拉善未来之林”活动

“三人为众,三木成林”,李思思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她说,未来之林所做的事情就是种下希望,让生命力扎根,让更多生命的力量汇聚在阿拉善。

合生缦品牌的实践正在将生态治理转化成社会参与的新生活方式。这与《“碳”索行动派》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低碳不是远方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行动。

回顾种树这段历程,潘多云感慨颇多,过去是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干,但现在获得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基金会和企业的支持以及媒体的关注报道,“有了远方力量的参与,我们干劲也越来越足”。

嘉宾对谈

阿拉善的故事,是无数人共同编织的“绿色希望之网”。正如李思思所言,“再远的地方,当我们开始关注,都会变成和我有关的牵挂。我们怎样对待远方,远方就会如何回馈我们。”

守护每一寸绿意的生长,《“碳”索行动派》的故事,仍将在更多地方发生。

作者:曾敏婷

编辑:王潇仪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