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讲,年轻人更不会知道这段历史”
采访那天,许呈亮特意在胸前别上一枚“华支退伍军人总会”勋章。抗战期间,她的父亲许立曾在菲律宾组织成立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年近八旬的许呈亮为我展示这枚勋章时,眼神里有自豪也有眷恋。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许立当年的一件红色背心。1942年,许立在菲律宾热带丛林里与日军作战时中弹。为了处理伤口,背心被剪开了一道口子。许立的妻子将它一直珍藏。2014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之际,两位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来到许家,把背心、旧缝纫机一并取走。从此,这件背心不仅承载着家族记忆,也成为华侨抗战历史的见证。
1939年,南侨机工在云南昆明潘家湾训练所接受军事训练。
写这篇报道之前,我对华侨抗战的了解并不算深入,课本上的只言片语里,这个群体的面目是清晰的,但其中的许多个体是模糊的。联系采访对象之前,我决定先去参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看完展览后,我从三个最触动我的故事切入,寻找当年的亲历者后人,由点及面去展现这段历史。
两位华侨后代,不约而同地把采访地点定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这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是一片“侨味”浓厚的街区。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曾在此办公,原中侨委副主任廖承志的旧居也在附近。2014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在此落成,让散落海外的华侨记忆有了安放之所。我想,对几位受访者来说,选择在这里接受采访,也许是出于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
在受访中,华侨后代们讲述了比既有资料更为完整的父辈经历。父辈不是符号化的抗战英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各自为生计奔走,在战火中也夹杂着个人的爱恨情仇。更多时候,他们被命运推着前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洪流推上了高处。
我还通过电话采访了居住在云南的南侨机工后代张云鹏。他的父亲张智源祖籍广东潮州,抗战期间辗转去了新加坡。侨领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发布南侨机工招募公告后,张智源本可以继续留在异国,远离战火,却选择应征回国,成为三千多名南侨机工中的一员。张云鹏发给我一张父亲回国前和其他南侨机工的合影,照片中,年轻的张智源西装革履,打着格纹领带,和张云鹏有几分相似。
一千多公里的滇缅公路翻山跨河,驾驶员必须极其小心,稍有不慎就车毁人亡,还要随时躲避空中的日本飞机轰炸。讲到这个群体的艰难之处,八十多岁的张云鹏几次哽咽。我做过功课,采访前已经获知,三千多名归国南侨机工中,约三分之一牺牲在这条路上。
张智源在战火中活了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带着家人留在云南定居。张云鹏说,父亲生前几乎不跟子女讲南侨机工这段往事,但父亲给后来出生在云南的每一个孩子取名时,都带上了“云”字。
要完整全面地理解华侨抗战这段历史,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查阅资料,去听更多的声音,去不断查证。在既定的采写周期和有限的精力下,我只能截取受访对象讲述中的一小部分作为报道素材。将来若有机会,我希望能把留存在手机录音里的更多故事整理出来。
采访结束时,我问几位华侨后代:这么多年,为什么愿意一遍又一遍接受采访,讲述父辈的故事?会不会有厌烦的一天?连贯的女儿连子回答,她父亲那一代人已经不在了,如果她再不讲,年轻人就更加不会知道这段历史。我想,讲述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传承。
发于2025.9.15总第120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再不讲,年轻人更不会知道这段历史”
记者:吕雅萱(13618603380@163.com)
编辑:徐天